摄影师姓名或ID:    密 码:     取回密码  摄影作者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中文简体        ·English

·辽宁盘锦红海滩风光  ·重庆大足石刻:中国石窟艺术的璀璨明珠  ·优秀影人:陕西摄影家赵艳峰(2010.11.1-2010.11.7)  ·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黄山风景  ·广州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  ·高昌故城——新疆地区现存最大的古城遗址  ·优秀影人:上海摄影家——蔡能斌(2011.8.22-2011.9.4)  ·云南石林  ·优秀影人:广东摄影家温仁峰(2012.2.6-2012.2.19)  ·高原明珠——云南昆明滇池风光  ·每周影人:河南摄影家杨国龙(2009.4.6-2009.4.12)  ·鬼斧神工自然石林:贵州兴义泥凼石林  ·美丽的南太平洋岛国——斐济  ·浙江钱塘江风光  ·纽伦堡[纽伦伯格]  
更多>>
都市类报纸摄影记者的压力与挑战
CCN传媒图片网 www.ccnpic.com  责任编辑:曾小凤  

从《都市快报》摄影报道说起
  “都市报的冬天来了!”从去年下半年起,国内都市类报纸中一直回荡着这个声音。如果说2005年对很多都市类报纸的同行来说是寒冷的一年,那么这一年,对《都市快报》等都市类报纸的摄影记者来说,冷得尤其刺骨。


拿起相机,人人皆记者
  摄影数字化和网络的便捷性在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已经充分体现出来,数字时代对新闻摄影的影响已不仅仅停留在新闻照片的物理形态改变和传输手段的先进上,图片的数字化生产和传播正在引起一场新闻摄影的传播革命。


  网络打破信息传输的时空障碍, “大众美学”在现代社会异军突起。这已开始作用于传统媒体,“拿起照相机,人人皆记者”,在杭州,普通读者拍摄的图片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报纸上。


  从2005年8月起,《都市快报》热线新闻部开始推出“寻找最有意思的照片”栏目,征集普通市民用小数码相机、拍照手机等拍摄的自己认为好“玩”的图片。随后省内新闻、国内新闻和国际新闻版面也相继推出“寻找最有意思的图片”栏目,把读者照片征集范围扩大到在海外的《都市快报》读者。去年下半年,《都市快报》专刊部还开始征集读者“随走随拍”式的手机照片。


  从专业角度看,读者的很多照片拍得极其粗糙,但这些栏目推出后,拍的读者高兴,看的读者也很喜欢,因为报上登的照片就是大伙儿自己的生活。这不但让普通读者分享到图片传播(体验记者)的乐趣,也是所有普通读者分享喜乐忧伤的大广场,看了之后,或让人哈哈大笑,或让人一声叹息……同时,现在的城市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读者完全有能力独立完成一则新闻采制,其鉴赏能力和艺术素养已让人不可低估。继《都市快报》后,杭州的几家都市类报纸也相继为读者照片开出栏目,读者图片的使用在杭州都市类报纸中渐成蓬勃之势。“人人记者”时代真的来了。


摄影记者的优势渐渐失去
  以前摄影记者总以自己在第一现场为优势,而现在面对无处不在的读者,报社摄影记者显得力不从心。现在,杭州只要一有公共事件发生,就有《都市快报》的读者在现场,很多时候读者到的比记者都早。像2005年12月21日杭州平海路发生大火,摄影记者刚回到办公室,读者的照片就已经传到报社编辑部了。摄影记者的现场优势和速度优势正在渐渐失去。


  以前摄影记者还以自己的专业相机为技术优势,而现在杭州市民几乎家家都有相机,看到有趣好玩的画面随手一按,而一些生动鲜活的画面还是读者和随身小相机更占优势。背着大摄影包、端着专业相机的摄影记者出现在陌生人面前,难免让拍摄对象紧张。借助快捷的网络传输,读者拍摄的照片频频出现在《都市快报》版面上,还不时登上头版。摄影记者的技术优势已不像原来那样明显了。


  目前《都市快报》日均版面46版,经统计,2006年1月,31天里本报摄影记者见报图片共225幅(组),这当中包括很多是为专刊和财经等版面拍的配图,读者(不包括通讯员)图片见报的共183幅(组),并且几乎全是独立的新闻图片;31天中,摄影记者图片上头版共9次,读者图片上头版11次。其中1月11日当天,共采用摄影记者照片9幅,而本地新闻、省内新闻、世界新闻版共采用读者照片15幅,当天头版用的也是读者照片。


  从统计情况看,1月份本报摄影记者平均每人发图28幅,平均每人每天发图不到1幅。而在一年半前,算上所有配图,摄影记者平均每天发图片至少4幅。说实话,从目前情况看,很多时候,在同一公共新闻事件现场,一些摄影记者拍的图片与读者的图片没有明显质量区别。而读者又是报社的宝贵资源,报纸宁愿“得罪”记者而不“得罪”读者,所以,当同一新闻事件的记者照片和读者照片一起出现时,如果图片质量没有明显区别,《都市快报》一般采用读者照片而不用本报摄影记者的照片。


  而新技术的来临又势不可挡,有摄影同行哀叹,当300万像素的可拍照手机大量上市的时候,读者的摄影队伍将更庞大,摄影记者将面临更大危机。由此可见,摄影记者的生存空间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挤压,一边是读者来抢饭碗,另一边是同城媒体同行间的竞争依然激烈,摄影记者该拿什么样的照片贡献给报纸?


是“记录”还是“表达”
  杭州都市类报纸大量采用读者照片,并不是对本报摄影记者不重视,而是对摄影记者提出更高要求。


  现在每当一个新闻事件发生时,读者、很多媒体同时到场,媒体获得独家线索的可能性已经越来越小。现在缺少的不是信息,做新闻更多需要的是记者的智力水准和对稿子的处理能力。新闻的做法已经由做独家的信息变为有独家的眼光和独家的处理方式。


  所以,无论是《都市快报》的文字记者还是摄影记者,按照市场要求,开始重新厘定“新闻”含义。判断一张图片值不值得拍,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这事有没有新闻价值”。一般的新闻价值包括:及时性、重要性、异常性、人情味、情趣性。但《都市快报》把这些新闻价值又细分为“新闻价值元素”,大致概括为:感动、意外、心头一酸、会心一笑、温馨、成为话题、服务性、有用、新的知识、励志、思考、提醒、净化社会风气、与每个人有关、有益、建设性、让人唏嘘、感慨、难过、幽默等等。判断一些非事件性新闻值不值得做,就看有没有这些新闻价值元素,只要有几点或一点新闻价值元素,就有了做稿子的理由。


  对传统新闻摄影来说,其基本功能就是记录。但现在,新闻摄影正由“记录”转向“表达”。在记录时代,昨天发生一件新闻,拍下这个新闻,采访到五个W,就已经很成功了。但现在,昨天的新闻很可能在见报前读者就已经知道了,摄影记者要做的就不能仅仅是拍下现场,采访五个W。现在是要求摄影记者必须在现场“看出什么”来,并用自己的视角把它“表达”出来。就是说,摄影记者不能只看到事物的表象,他必须对新闻事件有自己的思考并有自己的视觉表现方式。这就成了要求摄影记者以什么样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的哲学命题。就像布列松说的,“事实并不有趣,看事实的观点才最重要”。摄影记者必须要知道“说什么”“怎么说”和“说成什么”。


  另外,对摄影记者来说,图片就是一件产品,自己喜欢没用,自己认为好也没用,做一件产品,就必须让顾客满意,摄影记者的顾客就是读者。我们的读者想看到什么?我们应该为读者拍什么?拍这张新闻图片跟读者有没有关系?会不会对读者的心灵有撞击?这是每位摄影记者在按下快门前需要考虑的问题。


摄影记者不能只会拍照片

  像很多都市类报纸一样,《都市快报》一向重视图片,在《都市快报》的事业发展中,图片曾起过不可替代的作用。摄影记者挎着相机骑着自行车去“扫街”,曾是《都市快报》的首创。在当时同城媒体普遍依赖热线和通讯员线索的时候,《都市快报》摄影记者来自街头的鲜活影像让读者耳目一新,不久同城媒体摄影记者也纷纷跟进。但这并不能令我们沾沾自喜,任何事情都是与时俱进、向前发展的,7年多过去了,如果还像以前那样“扫街”,这只能使读者腻味。


  新闻摄影的发展对摄影记者提出全能化要求:有独立想法,擅长视觉和文字表达,有时代感。优秀的摄影记者应该是不可替代的,如果一个摄影记者拍的照片是一般读者都能拍出来的,那么这个摄影记者就是可替代性很强的,报社也没有理由来聘请一个可替代的摄影记者。以往,摄影记者的线索往往依附于文字记者和报社热线,采访不扎实,文字表达能力弱。什么样的摄影记者才是不可替代的?为此,《都市快报》摄影部正在做这样一些尝试:


  图片说明:一直以来,很多摄影记者都把图片说明当作极其简单的事件要素描述,文字“含金量”很低。而实际上,“照片说明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我们每天写的最重要的文章。清晰、文字优美、准确和完整,这些标准———如果有的话——比正文的要求还高。”摄影记者首先是记者,其次才是摄影的记者。所以《都市快报》对摄影记者的采访功底和文字表述都提出很高要求。一些画面一般的图片,通过摄影记者深入采访,使其增加哲学意味、情感、实用信息、情趣或警示等技术含量,图片说明成为提高新闻图片附加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专业化:充分开发新闻摄影的表现手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注重光、影、色、角度、瞬间、技巧的运用。同时要求摄影记者有独立发现新闻线索的能力,并能驾驭图片散文、图片故事等。


  栏目化:根据摄影记者的个人特长因人而设开辟摄影类栏目。如《都市快报》为擅长与人打交道的摄影记者开设帮办性质的栏目“小眼看世界”,开办一段时间来,通过摄影表现手段,为读者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
  风格化:现代摄影记者需有鲜明的个人拍片风格和视觉表现能力。


  开发集体项目:重大新闻题材采用军团化作战方式,重点出击,集体行动,做精一个选题。


  借助网络:以“采集”方式拍摄新闻图片,因为版面有限,摄影记者的很多好照片并不能全部见报,那些不能见报的图片可以挂到网上或链接到记者的个人博客中,让读者多一条读图的途径。


  与读者互动:“要把读者放在第一位,记者首先应该是道德高尚的人。”《都市快报》摄影部每年都会以自己的方式为读者做些事。


  “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压力不是我们可以懈怠的理由,或许这种种压力正可以变为摄影记者的动力:面对挑战,惟有自己做得更职业、更专业,才有摄影记者新的生存空间!在新闻摄影大军中很多有追求的摄影记者,也正为“夺回”版面做着更多的努力与探索。 作者:郑 汉 《都市快报》图片编辑(CCN传媒图片网 曾小凤)

(文章来源:CCN传媒图片网 通拉嘎)
业务合作热线

电 话:52837246

E_mail:serv@ccnpic.com